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3G配资
华佗故里开出“法治良方”
——亳州谯城法院创新“四诊合参”调解法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亳州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谯城区人民法院深挖本地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承华佗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实现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推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解工作法,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以系统性思维把握矛盾成因,以辩证思维分析矛盾演变,构建全周期闭环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2024年,谯城区人民法院通过该机制调解及撤诉案件6691件,涉案金额达27.22亿元,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司法力量,绘就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崭新画卷。
望诊:观社情、防未然,绘就“源头治理”新画卷
“这事儿是我不对,为了这点装修款伤了咱俩多年的交情。”近日,一场特殊的“老友会”在谯城法院古城法庭调解室上演。被告握着原告的手诚恳道歉,原告当即回应:“这事儿翻篇了!”两人相视一笑,冰释前嫌。
“调解过程中,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当事人都很珍视长达20年的友情,就启动了‘友情修复’调解方案,最终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古城法庭庭长刘善金说。
这起房屋装修合同纠纷案件成功调解,是谯城法院“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解工作法的生动实践。
谯城法院打造“望诊”工作模式3G配资,充分发挥7个人民法庭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村(社区)排查矛盾纠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法官“望诊”,除了察民情,还要抓源头、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谯城法院构建“周分析、月研判、季评估”递进式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推动司法职能向前端延伸,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2024年,国家、省信访局转办件同比下降39.6%,市区领导转办来电件下降29.6%。
闻诊:纳民意、纾民困,谱写“民声直达”新篇章
谯城法院建立“三听三解”民声直通机制,架起“执行接待桥”“基层接待桥”“院长接待桥”,畅通诉求渠道,打造立体化倾听网络,让群众诉求听得到、情绪疏得通、问题解得开,做到即时解答、限期解决、联动解纷。
“执行工作机动性强,执行法官经常需要外出办案,核实线索、查人找物、处置财产,一个电话来了‘说走就走’,‘不在家’是常态,这导致当事人联系执行法官时常常出现无人接待或无人接听电话的情况,对法院执行工作产生‘人难找、事难办’的误解。”谯城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曹友喜说。
该院执行局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在执行服务中心大厅墙上张贴值班表,上面清楚地注明每个工作日值班的执行法官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值班接待人员包括执行局领导,快执、普执团队执行法官,终本团队执行法官等。“每个工作日都有执行法官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公开接待,来了就能找到人。”
在公开接待的时候,执行法官登记诉求,告知当事人案件办理进程,沟通案件办理情况。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下督办单,限定期限解决问题。特别是加强终本接待,实现终本案件动态管理,确保终本案件“有人管、管到位、管到底”,彻底打消当事人“案件终本后没人管”的顾虑。
除集中公开接待,谯城法院还在执行服务中心大厅设立日常接待窗口,同时接受电话咨询、举报。
自2023年2月份执行局实施公开接待制度以来,共接待当事人12762人次,现场为当事人解决问题10862件,下发督办单130件,督办事项完成率达98.4%。
谯城法院通过不断优化“三听三解”反馈闭环机制,建立“倾听登记—情绪疏导—诉求分类—分类处置—满意度回访”五步工作法,实现“民意落地”。2024年以来,通过“院长接访日”“庭长接待日”,接待群众197人次3G配资,收到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152条,办结回复率达100%,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十九里法庭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问诊:汇众智、聚群力,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谯城法院立足基层治理实际,建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实现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多次实地勘察现场、走访两任村干部、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近日,谯城法院十八里人民法庭成功化解一起以排除妨害为由的涉土地使用权纠纷,避免原被告冲突升级。
原告吴某某称被告摆放的机器设备堵住其门前出路,经过村干部历时多年多次主持调解,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原被告亲属甚至因此产生肢体冲突。原告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排除妨害,清除堆放在原告门前的障碍物。
为彻底化解矛盾,十八里人民法庭负责人张鹏法官利用周末到现场勘察,并走访了现任和前任村干部,了解到原告主张要求排除妨害的房屋已许久无人居住,要求被告清除杂物的目的在于准备拆除旧房重建新房,按照房屋现有位置留出大门方便日后出行。
“排除妨害案件构成要件的关键之处在于,如果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通行标准才能要求行为人排除妨害,显然在本案中原告完全可以选择其旧房西侧新建的道路用于日后建成新房的通行……”充分了解案件争议后,法官对原被告进行释法说理。
法官协同两任村干部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出发做双方思想工作,截至现场勘查之前,原告在其旧房西侧修建的同样可以用于出行的路面已经铺设完成,该起纠纷最终以原告撤诉画上句号,一起纠纷终于化解。
谯城法院组织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法官常态化走访村(社区)和企业,收集社情民意、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建多元化调解队伍,建立“大药行”调解室,2024年为药商提供各类法律咨询678人次,调处赊销买卖等纠纷159件,涉及金额2000余万元。联合亳州市物业管理协会,共同对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进行“全链条”化解。
古城法庭搭建“连心桥”“同心桥”“普法桥”助推乡村治理法治化。
切诊:破难题、促和谐,打造“精准施治”新样板
切中症结,对症下药,方能解民困、促和谐。
“为促进小区和谐稳定及物业公司健康发展,特建议你公司针对上述服务瑕疵认真整改,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物业和业主携手共建的良好局面……”近日,谯城法院向谯城区一家物业公司发出司法建议书。
办案法官冯占领介绍,他在审理案件时,发现多起谯城区某物业公司起诉业主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经审理查明,该物业公司在案涉小区未严格按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公共区域及公共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存在清理垃圾不及时、车辆乱停、电梯不完全开放等情况。为此,他向该物业公司发出一份司法建议书。
“增加保洁人员,提高垃圾清运频率;加强电梯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电梯随时正常开放使用;加强车辆管理,并对业主加强宣传……”收到司法建议书后,该物业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改善物业服务的措施。
两个月之后,当办案法官再次随访该小区时,发现小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改观。“改进物业服务后,业主认同感提高了,我们和业主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该物业公司负责人说。
“通过‘望、闻、问、切’,实现从矛盾预警到化解的全流程动态管理。在‘望诊’环节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在‘闻诊’环节完善诉求表达渠道,在‘问诊’环节开展精准把脉分析,在‘切诊’环节实施靶向施策,形成‘预防—调处—化解—反馈’的完整工作闭环,观察民情、倾听民声、问计于民、切中症结。”谯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韦潇轶说。
韦潇轶表示,该院将持续深化发展这一工作法3G配资,通过健全“辨证施治”的调解体系、完善“标本兼治”的治理机制,以守正创新的思维和务实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共同绘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善治新图景。(陈璐 刘景侠 文/图)
盛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